NSPO & NARL announcement (updated: 06/06/2013)
太空科技探索飛高致遠-探空八號科學實驗飛試成功
NSPO / 2013/06/06
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探空八號於6月5日(三)下午3時整在南部九鵬基地發射升空,完成過氧化氫單基推進及科學儀器回收艙2項科學實驗。所獲得的實驗數據資料將進一步分析驗證,做為未來持續設計改良的重要參考,對於我國發展衛星推進系統和回收平台的關鍵技術突破,有莫大的助益。
本次探空八號火箭飛試所搭載的2項科學酬載儀器均由國內自主研發,包括太空中心和成功大學主導研發的過氧化氫單基推進系統,以及由中央大學設計製造的科學儀器回收艙,2節式的探空火箭則由中山科學研究院所提供。
探八火箭於發射6秒後第一節完成燃燒推進及火箭脫節,12秒時點燃第二節火箭,43秒時第二節燃畢,約58秒時執行鼻錐罩的開啟。從90秒到165秒飛試期間執行過氧化氫單基燃燒推進的試驗,主要包括脈衝行程及持續燃燒推進的2種實驗組合。實驗數據資料經由遙傳鏈路即時完整下傳,將做為儀器驗證及未來設計改良的重要參考,對於突破我國發展衛星推進系統的關鍵技術,將有莫大的助益。
推進器實驗之後,火箭藉由慣性繼續爬升,於270秒時到達約279公里的最高點。當火箭回降到155公里高度時(約發射後448秒),啓動分離機制,此時火箭前端的回收艙與火箭彈開分離,形成2個自由落體的飛行狀態。火箭本體重返大氣後,經翻轉成火箭前端朝下的飛行姿態落入海中。
分離後的回收艙,由於其外型與重心的設計,其底部裝置有防熱鈍的回收艙會以自然朝下的姿態下降。於下降過程中,回收艙使用高壓氣體推進器,執行滾轉控制的實驗,隨後逐漸減速至適當的速度並執行開傘程序,以緩和下降至海面。回收艙於火箭飛行及其分離後下降的過程,所有量測資料皆經由遙傳下載至地面接收站,同時由內建的記憶體儲存更詳細的實驗數據,待回收後再行下載分析。
在回收艙落海後,空軍海上搜救S-70C直昇機旋即由綠島起飛,循回收艙所發出的搜救無線電訊號的方向,前往預估的落海點附近,進行搜尋與回收作業;受天候、海象、長距離及搜尋時間的限制,回收的工作極具挑戰性。惟經過了約100分鐘的搜尋任務,結果尚未尋獲回收艙,考量直昇機油料、天色漸暗與洋流海象等因素,搜尋的工作必須告一段落。回收艙實驗任務雖無法完全成功,但所獲得之經驗將作為未來類似任務的重要參考。經過回收艙的飛行實驗驗證後,我國可建立標準回收艙平台與作業機制,未來將成為國內唯一能提供約2至4分鐘長時間的微重力實驗環境的重要平台,提供國內學研界進行如物理、生醫、材料及奈米科技在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研究和儀器驗證。
過氧化氫推進器乃採用完全由國內自主研發的綠色環保推進技術,亦將運用於福衛七號自主衛星上。經此次飛試驗證成功後,將可使我國掌握住推進系統技術,突破國外技術管制的限制,有助於提昇我衛星推進關鍵技術的國際競爭力,也將縮短開發時程與節省經費的效益。
未來太空中心仍將持續進行探空九號和十號的飛試,繼續提供台灣太空的科學研究及衛星關鍵元件的驗證平台。